"陈式太极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其特点是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以缠丝劲为核心统领全身;动作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一动皆动,一静具静,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在劲力上以掤、捋、挤、按为主,以采、挒、肘、靠为辅。练习时要求做到虚领顶劲,立
"“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放松是练习太极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这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公澄甫每日教授郑曼青等徒弟时必重
" 气受意的指挥,而这气并非一般所说的那种肺 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这种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 胎中采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尚沿用此说。武 术家们则把这种气叫作“中气”、“内气
"太极如水;形意如山;八卦如风。水绵柔;风飘忽;山厚重。水漂着走;风卷着走;山推着走。水似有似无,受力如“抽刀断水”,山岳倾其中而不伤,而发力则奔腾飞荡,席卷万物。风时有时无,不动纤尘不起,动如龙卷风,参天大树可拔根而起;山时时都有,不动,厚重,任何东西撞
" 所谓拿劲,就是用手拿住对方臂、肘、腕、指关节处,使之进入死角,不能转动关节而筋断骨折之感,痛彻肺腑骨髓,因而被制服,此为拿劲,也可以叫做“拿法”。虽各家各门派对此都有各自独到地研究,但太极拳对此研究地更为精细。无须大身法及反关节去拿对方,只需略使小巧合
"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上述五种劲道,指明了内劲的由硬到软、由重到轻的五种等级,是研习太极拳者必经的历程。正如读书不能只满足于中、小学程度一样,研习太极拳决不可停滞在硬劲和僵柔劲的程度上,应该力争换劲,而且要
"初学太极拳往往感觉这也学不好,那也学不好,真是伤透脑筋!其实,掌握关键部位的练习,锻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腰腰在太极拳中十分重要,拳谱说:“主宰于腰”。又说:“千变万化,单凭腰一转”,即身体各种姿势完全靠腰一转,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经常说:“要圆裆”,“不能尖裆”,“裆要走下弧”……,等等,提到裆的频率最多,对裆的要求也多。那么,什么是裆?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首先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后,才能进一步阐述下面的问题。什么是裆呢?会阴穴即为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呢
"第一秘诀秘在何处?一一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一)李新方【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
"太极拳的练法我们用阴阳来解,其实也不是特别的复杂,所谓的复杂,是因为我们对先贤的论述大都模糊而不知其就里!不是说他们的表述不确切,是因为他们的表述太确切了,而这个太确切的字句都是我们陌生而不解的古代文化所具有的表述,当然,我们就一头雾水了!因为没接触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