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螺旋寸劲,如何通过中心旋转,三层弹簧发弹而出?有“九个一”的发劲心法,即腰胯一旋,命门一坐,意气一转,尾间一坠,重心一移,脚掌一踏,背心一撑,肩窝一吐,两臂一弹。1.腰胯一旋须立身中正,周身松静,用“腰胯松沉旋转法”一沉、一旋。所旋之圈是点圈、意
" 八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很有影响的一个拳种,常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说法,它简洁朴实,刚猛暴烈,发力整壮,疾速流畅,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八极小架是八极拳的基础,也被称为八极母拳,在八极门派中很受重视。今天,特将这一拳法介绍出来,以飨 八
"发劲简说太极内劲,无论是本劲、首劲、用劲以及变劲,其功用除了修性养生、常葆青春,就是发劲制人、自卫防身。从临阵用劲的角度讲,发劲是内劲的终极运用,前面所说的懂劲、听劲、接劲、粘连黏随以及化劲等等,都要落实到发劲上来。所以发劲之道,不可忽略。但是,实践中往
"1,起式:双脚间距过大,形成双脚内侧与肩平的情况。指正:肩井穴应对应足下涌泉穴,或曰两脚的外沿与肩平。2,揽雀尾:上文已提到转腰胯问题。此外,右手向右后平云时注意松胯,并充分画圆,手不可离开间。3,单鞭:右勾手易过于向后,形成右大臂与胸大于180°的敞面
"学太极,上漾太极!点击右上角处“关注”,关注我们!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小议太极拳步法对于太极拳步法的要求,武禹襄大师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要求“迈步如猫行”;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要求“起落犹似猫行”。其实“猫行”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练拳的进步大小,快慢,大致认为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忽视基本功和功力的训练,二是确实是悟性不好。如果犯了第二条尚能以勤补拙慢慢提高,犯了第一条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最容易被人犯的就是第一条,因为基础的训练往往枯燥而乏味,又易被人视为简单而浅尝辄止。就拿身形的调
"在过去的武术界向来有“南拳北腿”之说。其实,这话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南方武术优势在拳,北方武术优势在腿(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脚)。实在不然。“南拳北腿”的北腿指的是,在同样重视拳术手法的基础上,北方武术在脚上有很多的技术门道是南方拳术所不如的。例如著名的戳脚
"我眼中的传统武术之立身中正并不是时刻保持身体垂直于地面 很多练习传统武术的爱好者,尤其是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一说到立身中正,就直接和身体躯干垂直于地面挂勾。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真正的立身中正,其实是身法上的中正。不管是运动中,还是静止的时候,
"字门太极拳,源于武当内家拳,是由广州市字门太极拳协会会长聂根如先生以江西著名的拳种“字门八法”(又称袖珍十八法)为基础,结合其他内家功夫总结发展而来,是传统“医武结合”的典范。江西字门拳又称字门八法,广泛流传于江西的清江(樟树)、丰城、高安、南昌一带,是
"习武练功要讲究科学,也就是既要出功夫,更要健体强身。那种光练不养,蛮练瞎练的练功方式不仅出不了功夫,而且戕害身体。这是我们不提倡的。曾乃梁先生太极拳本来的目的是健体强身。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练习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人还练出了一身的伤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