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明先生(1881~1958),原名陈曾则,字慎先,号微明。湖北蕲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微明与哥哥陈曾寿、弟弟陈曾矩,在湖北乡试同时考中举人。1904年陈微明在北京五城学堂和优级师范学校担任教师,1912年充任《北京日知报》报馆润笔,1915
"太极拳简史李新方清同治六年(1867),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初稿云:“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而在光绪七年(1881)的定稿中,则改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此文开太极拳史学研究之先河,而后近二百年来,对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一、总则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再运动中感到舒适。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现在的人学习太极拳,一开始就是学习拳架套路,如二十四式、杨式、吴式,各家太极拳无不如此,似乎这样的练法已经成为共识和法则了。实际上这样教与练的结果是,近百年以来没有出现一位太极拳的大成就者,甚至于如今太极拳的主流大旗都已经变了颜色,成为太极操的天下了。第
"@TaiChi大师兄:读书要读原著。原著通常表述准确,二手解读可以接受,三四手后的引用往往内容破碎残缺,断章取义的内容让人看的如坠云端。那么,随大师兄一起来看杨式太极拳大师的原著吧!本文来自于《牛春明太极拳》1998节选,大师兄校对。图片:《牛春明太极拳
"下走三角步 上找十字形对杨澄甫式太极拳腰拉、腰转、腰脚手的体会 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也强调:“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
"内家拳对身法松柔要求特别高,而且在行拳走架中一再强调要大松大柔,大开大展,要松的干净,松的彻底。杨澄甫先生教授弟子练太极拳,讲得最多的也是松,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有时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却要说十几次
"所谓虚,即是每一动起始、路线、运行的过程都是虚的(俗称 "虚运转 ");所谓实,即是在动作到位的那一瞬间劲与意两者合而为一,这就是"静之则合"。而且此瞬间极为短暂,稍纵即逝。犹如木工钉钉子,钉之前,意搁在钉子上,眼瞄准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