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武功夫如是说:1978-1984年,霍震寰先生曾以访问和书信的形式,多次向姚宗勋先生请教意拳若干问题,并将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后,转交给姚宗勋先生哲嗣,望日后有机会能将这些访问内容及问答公诸于世,献给广大武林同道! 武林往事系列 | 香港霍震
"古时的气功被称作“导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也就是使气血平和、呼吸深长,肢体更柔韧结实的一项运动。了解它的人都知道,其升降开合、进退旋转等动作,都需要和呼吸、意念密切配合,且为呼吸、意念而服务。如此才能达到三调合一的理想境界。调息是养生术中很重要
"世人常把心意拳和形意拳井称,新出版的《体育词典》 “形意拳”条也说:“形意拳一名心意拳”。实把非同代拳法混为同代拳法了。笔者认为,为了澄清一些问题,有必要将“心意门”各代拳法作一简略的介绍。第一代举法:心意把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记我
" 前言:近来,有个别同修问及练太极拳通任督二脉的问题。我看了后非常诧异,也顺便网搜了一下这类的问题,发现还不少。大致是练太极拳能不能通任督二脉,以及练太极拳打通了任督二脉。本来,我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从普及的角度出发,是一直控制说这类的问题的。因为,这类
"练气功,以神为主,任何气功,皆不例外。神者何,即精神电,又称“意”。如前部精神气功。气行某处,下手时全*以意假想,本无形象,惟时间既久,习惯便成自然,水到渠成,功效自著。如笔者初学气功时,何敢用拳自击胸腹,;初则轻,继则重,终则大重,继之以棍、以砖、以石
"此文作者为我的老师形意门下,分享给大家。万法皆出于三体一说是前辈们练功经验精华之说,我们这分支传承学习形意拳一直是先学三体式。我习拳的年代只知三体式真不知浑圆桩,这是实话实说了。上世纪六六年前后学拳的怕是都没站过浑圆,(我没搞过调查,不敢妄言那时形意门人
我在我的前一篇文章中,表达了我对招熟的看法。很多人看后意识到,原来太极拳的招熟阶段便是横亘在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面前的一座大山。好多人感叹太极拳竟然这么难练,其实作为一名练了十几年传统武术爱好者来讲,太极拳确实是非常难练,一个招式,需要明师引路,仔细琢磨,刻
" 何谓中正?广义地说,由不同原则。思想甚至可以是互相对立的矛盾的双方,融通协调,最后产生一个恰到好处的点。这点能满足不同方面的要求,做到这点是正确的,超过它或不及它都将损害原则,那是错误的。简言之,能无过不及,正好达到这一点,这就是中正。 《十三势行功心
"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再行收视返听功夫,自然感觉灵敏,于各家门路,无不水
" 肩与胯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大关节,离开了它们的相互作用,身体的螺旋劲,拧劲,也就无从谈起。从肩胯的功能来讲,可以拧转,可以裹肩裹胯,也可以上下折叠。肩扣了,就能够带动背,胯曲了(尾闾前翻)可以拉起脊椎,两者合起,就形成了一张大弓。所以,胯肩除了形成拧劲以外